刺喉鱼简介:资深扑克爱好者、中国德州扑克圈评论人、《德扑话事人》栏目制作人
互联网时代出了很多新词儿,其中一个叫“撕逼”。
形容的是两个人互相冲突并闹得不可开交,彻底翻脸。虽然我不是女人,但是想想这个词儿的字面的意思,我都觉得疼……
“撕逼”这个词儿往往和另一次词结伴出现,那就是“八卦”。
有的时候纳闷,为什么要叫“撕逼”,而不是叫“撕鸡鸡”,后来想想,可能是“八卦”这个词一般和女人比较亲密,因为还是女人比较喜欢八卦多一些。
“八卦”那个圈儿里都有,德扑圈儿也不例外。
这几天师傅和徒弟撕逼的话题就闹得纷纷扬扬,圈儿里人尽皆知。
“卦”我就不“八”了,简单说说大概,就是徒弟找师傅教课,徒弟嫌师傅讲的少,讲的不够“好”,学费不想给了,师傅嫌徒弟没交够学费,还在网上诋毁自己名声。
按说这是两个人的私事,好聚好散,私下解决,再怎么样也不至于闹到网上让大家来评个公道,而且网上的看客们也主要就是图个热闹,也没人会真去给你评公道。
这两人的事先搁下不说,看到这个师徒二人开撕的消息时,我直接想到的就是三个故事:
第一个就是《德扑话事人》采访赵威时他说的一件关于他自己亲身教学的事。
当时赵威已经在圈儿里有了成绩和名气,就教了几个学生,每人学费1万人民币。
大家伙交了钱之后,开始上课。学完之后,赵威不知道是出于自信还是负责,突然对徒弟们来了这么一句:“你们要是觉得我的教的不好,我可以把学费退给你们。”
就这一句话,赵威的弟子们纷纷表示:“赵老师,我觉的吧,你确实教的不怎么样,要不你把学费退给我吧。”
就这样,到最后只有一个学生没有让赵威退学费,其他人都顺利拿回了自己的一万块钱。还有一个哥们直接就是一直到学习结束都没有提过学费的事。
自此,赵威再没收过学生。
第二个故事就是田浩。当年有人找到这位“年入百万”的大神,想让他给开个课进修一下。田浩心思了半天,说这事儿不能干。
我问为什么?
他说这事我要骗你太简单了,就你目前这水平,我随便找本书给你念一遍,对你的水平帮助肯定有提高,你还觉得我教的好,没忽悠你;我要真的教给你我看家本领真东西了,你可能听的时候觉得很过瘾,跟说书似得,但是理解不了,照猫画虎,根本就没用,你还觉得我骗人,再说又挣不了两钱儿,不干不干~~
第三个故事是二战期间的一个挺好玩的事,当时德国什么工艺都挺强,就是这个玻璃做的不怎么地,望远镜和潜望镜里老是有气泡,德国工程师、科学家怎么整都不行,就是解决不了这个根本问题。当时隔海相望的英国是工业老牌国家,玻璃工艺拉德国不是一点半点。
没办法,德国就不断的派遣间谍到英国玻璃厂去刺探情报,看看到底怎么解决这个气泡的问题。死了不少人,也花了不少钱,最后好不容易王牌间谍把这个情报给刺探回来了。德国情报处打开间谍历尽千辛万苦送来的绝密文件一看,上面就写着两字:“搅拌”
说这三个故事看上去好像是在偏袒师傅,但其实真没这个意思,就是为了凑凑字数骗骗稿费。
乍一看,这师徒二人“撕鸡鸡”好像说的是契约精神,诚信问题。
但实际上来说却反映了几个问题:
从师傅的角度来说,德州扑克技术的传授有个很尴尬的问题就是,也许最高顶尖的内容是真心教不了的,就算教了,学生也不一定能够识货,更不一定能学会和应用,因为他的积累可能还不够。也许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就是像德军费劲心思搞到最后得到的“搅拌”两个字。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市场上没有很成熟的培训机构和业务可以选择,对于价格的定位没有准确的参考依据。也没有其他成功的案例可以参考,完全是一种盲人摸象误打误撞的状态,能碰上一个靠谱的师傅只能看命。
从行业来说,没有相应的师徒各自体系,也就没有相互的保障措施,所以一旦出了什么纠纷,也只能靠各种撕生殖器来解决,一帮看客也只能围着看看热闹。“撕时叫好,撕完回家”对于整个行业也的确没有什么帮助和促进作用。
德州扑克培训,在国外不算个新鲜事,很多大神都有从事教学或者被教学的经历。国外的各种德州扑克培训的书籍、音像制品也不在少数。
虽然很多国内的好手都做过培训,比如nicky、吴绍刚、李思晓等等。像nicky以前也都自己花钱找扑克高手来培训提高自己。但是在国内,德州扑克找老师手把手的培训还真不算是个热门的事儿。
那么国外的成熟和国内的冷门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儿?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撕逼是件不太光彩的事,但是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德州扑克环境不管出什么事,都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必经的发展阶段。
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德州扑克在国内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时间长短的问题。
德州扑克在国外好歹也有100年了,我刚出生没几年,章尼陈就拿着橘子在wsop的决赛桌上虐菲尔海姆斯了。其实真的是不能小看这100年,这里面是扑克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虽然中国人有个特长就是能够加速任何新鲜事物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但是有些东西还真的是需要时间累加的,一点急不得,一点懒也不能偷,一点功夫也不能省。
反应出的直接例子就是目前国内的德州扑克从业者,眼睛里只有和目前国际德州扑克接轨的高精尖,不管是平台、赛事、还是视频节目,生怕落后同行、甚至国外的同行们半步,必须要高大上,屌炸天,高高处在金字塔顶端,却都忽视了目前中国的德州扑克环境其实人群还是很贫瘠的,做的再高大上,其实仅仅是服务了一小部分人,不信你闭上眼回忆一下,目前国内比赛你挨个去看,老是那么一帮子人,没几个新面孔。目前整个环境需要的是宣传和推广,其实恰恰最缺的就是最淳朴,最简单,最直接的基础普及工作。
不做普及工作只做高精尖,有的时候确实容易跑偏。
其实我挺喜欢让德州扑克配上“绿色”这个词儿,但是挺不喜欢让扑克带“竞技”这个元素的,因为竞技本身鼓励的,想要表达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赢”,这对于输家来说,结果的惩罚是残酷的。
但是我觉得目前中国国内的德州扑克环境还是更多的应该去鼓励娱乐,让更多的人先能够了解和喜欢上德州扑克。等到人群多了之后,再去发展高精尖的东西不迟,而到了那个时候高精尖的东西也会自然而然的孵化出来。
中国如果真的像马云说的那样,全国有2亿人玩德州,那么相应的主体产业发展起来,有钱赚,那么所有的附属产业也自然会开始发展。到那个时候培训这件事,在中国也就不再算个新鲜事,徒弟可选择的师傅会更多,选择起来也会更理智和清醒,价格也会更透明;而师傅们也不需要先教课后收款,各凭本事吃饭,就犹如当年遍地的武馆。
等到了那一天,也许可以撕的“逼”和“鸡鸡”就会少很多。
【本文为中扑网独家特约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及原文链接】